2008年底,泰州市在江苏省率先出台了加强村支书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能人战略”,抓住选、育、管三个重点环节,以更加开阔的视野选配能人、更加创新的举措培育能人、更加灵活的机制激励能人,形成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富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能动效应。目前,该市“能人型”村党组织书记比例高达95.8%。
“适岗性”选拔
为破解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来源单一、选材受限的难题,泰州市积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既注重从本土能人中“选”,也注重从“退二线”干部中“转”,从大学生村官中“培”,实现了“单向取材”向“多向选材”的转变。2009年以来,该市实施市县联动,从机关部门连续“空降”了三批257名优秀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
在选人环节上,坚持“不拘一格、适岗优先”的原则,突破区域、年龄、身份等限制,面向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出了“海选”公告,采取组织推荐与个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整合凝聚最优的人才资源和发展资源到基层一线。为真正把基层最需要、最合适的人员选出来,该市创新以“适岗性”为主要标准的全新选拔模式,灵活采取部门(单位)排序推荐、邀请农口专家筛选、个别面谈、双向选择等方式,逐层逐级进行遴选。从前三批257名选派干部构成来看,85.3%以上熟悉基层工作,91%以上有农经部门、管理部门工作经历,一大批适岗能力强、组织领导力强、发展能力强的“三强”型干部脱颖而出。
该市选派的干部到村三年,全脱产担任村支书“一把手”实职。任职期间,原职级待遇一律不变,并享受当地村支书的全部报酬。到岗后,每人均需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三年任期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三年来,广大选派干部引进各类项目453个,新建或维修村组道路1398条,化解各类复杂矛盾纠纷1.2万余起。
常态化培训
从2011年开始,该市每年四月利用一周时间举办“培训周”,对以村支书为重点的所有村干部进行一次集中轮训。迄今为止,“培训周”连续举办了三届。
在组织形式上,突出联动实施,扩大覆盖面。实行市县乡三级联动、同步办班,市级开设远程教育“空中课堂”,县乡两级组织村“两委”主要干部、大学生村官集中收看。同时,依托村级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开展培训,有效保证了培训尽可能地覆盖到每一位村干部。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因需施教,提高针对性。以基层需要什么、干部期盼什么、市委关注什么为风向标,精心谋划“培训周”主题、内容等,将首届主题定为“责任、规范、创新”,有效解决换届后村干部队伍中的突出问题;将第二届主题定为“强组织、重管理、增活力”,着力破解创新社会管理及村级组织活力不足的难题;将第三届主题定为“爱民为民、富村强村”,切实增强村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和引领发展本领。
改变以往单一的“填鸭式”、“灌输式”的集中授课模式,推出培训“组合套餐”。培训中,既有专家授课,又有外出参观;既有“村干部论坛”,又有优秀农村干部事迹报告会;既有现身说法,又有分组讨论,深受基层干部欢迎。
公职化管理
该市从解决村干部最关注的问题入手,采取“涨报酬”、“办保险”、“进班子”、“提职级”等措施,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落实激励政策。近年来,该市拿出115个专项事业编制,用于奖励本土优秀村支书“变身份”,开启了村支书“公职化”管理的新路子。
在“变身份”过程中,该市坚持“让率先出实绩的干部率先变身份”的导向,主要以行政村近三年的发展业绩为考核依据,坚持科学遴选,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一批实绩突出、各项工作均名列前茅的“领头雁”率先转变成事业身份。进编村支书不仅享受乡镇事业单位科员级管理人员工资生活待遇,同时享受村支书岗位的考核和奖励报酬。
为防止少数人出现“守摊子”、“保位子”等不良现象,该市对进编村支书不搞“终身制”,严格实行实名制管理、区别化考核、动态化调整,凡因辞职、落选、考核不称职等原因离岗,或在村民“直评”村官中满意率不足三分之一的,立即取消其编制及待遇。由此空缺的编制,定期从其他优秀村支书中遴选补充,确保能进能出,真正做到在编必须在岗、在岗必须尽责、尽责必须有绩。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06-21 05版:基层党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