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英烈千古享敬仰。安息在石梁河镇磨山的革命先驱用鲜血与生命谱写的不朽篇章,与大地永在,与日月同辉。磨山,因烈士壮举而自豪、因民族精神而厚重,成为东海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埋葬着430多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该镇利用这一特色资源,架起党心民心桥梁,凝聚了党群关系,谱写了社会经济新诗章。
在秋雨连绵的季节,我们来到西朱范村,一进村部就看到过道的东侧挂着一幅抗战时期的地图,西侧是图展。支部书记王永利热情带领我们参观了该村村史馆,只见一楼的西边两间房子内,墙上悬挂了10多块展板,介绍1942年刘少奇同志在这里指导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工作。“这个村史馆是我们党员群众的教育阵地,指引着我们要心里要想着村民,为民服务!”王永利说。
王永利给我们介绍说,该村的人居环境不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村民们也纷纷外出打工创业。村民王永好告诉我们:“俺们村跑货车运输的多,有近一半人靠这个发财了,村里也有不少人出国劳务,或者到临近赣榆地区的饲料厂、石材厂、钢构厂等企业打工,没有闲人。”
在水库南岸的南辰村,该村村史馆内摆放着木桶、扁担、木勺等古老的用具,400余幅古老的照片,仿佛把你带进了1947年陈毅讨伐郝鹏举时的峥嵘岁月。沧桑南辰、红色南辰、昔日南辰和展望南辰等8个栏目又让你清楚地了解南辰的发展轨迹。“这个村史馆,记录着我们历届村支两委为村民们所做的事情。”在馆内,村支部书记孙加强指着一块展牌说,“这也提醒我们要把带领村民致富,打造和谐南辰放在工作的首位,向十九大献礼!”
今年以来,石梁河镇在推进党建工作中,创新活动载体,立足境内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党员冬训和“两学一做”、“大走访”、美德农民培育等宣教平台,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凝心聚力,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共建和谐美好家园。“红色资源,就是党员群众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让他们心中生畏,知道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把大家的力量和智慧聚集到发展上来。”党委书记支跃兵谈起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时,用一个比喻的手法向笔者描述。
石梁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今年的“两学一做”中,该镇用“进大棚、进企业、进农户、办实事、参观红色基地、走进廉政基地”的“三进一办两基地”的方式,夯实为民基础。党委班子成员深入企业,帮助堂皇家纺、凯澜制衣等企业解决人员培训等发展难题。班子成员带头走访农户,每村扶持10个以上贫困户。利用石梁河库区是省六大扶贫库区之一的政策优势,邀请县相关部门为全镇村两委干部作“农村财务管理”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讲座。组织全体干部参观新建磨山烈士陵园和小埠子抗日无名烈士园,参观南辰红色村史馆,来增强党员责任感、使命感。通过举办促廉惠民图片展、观看电教片等形式,对村干部开展警示教育。
在胜泉村,党员赵德邦正在自家的葡萄大棚内,向前来讨技术的村民赵绪金讲:“这几天雨水多,葡萄又采摘结束期,要注意确保棚内排水通畅,防止白腐病、氮基病……”拥有4300人口的胜泉村,通过葡萄种植,实现了洼地崛起的梦想。该村党支部书记曹法林感叹:“能有今天的变化,得益于镇里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
据悉,该镇借助胜泉村是万亩葡萄基地的核心区,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以120个平方的党员活动室为阵地设立“乡村美德大讲堂”,挂牌成立志愿服务站,每月定期将村民评选出的美德农民张贴在村务公示栏内。目前,该村已涌现出种植葡萄模范陶明强、好婆婆闫喜美、好儿媳张方等“美德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