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如今在扶贫干部的扶持帮助下,在工地上帮人打工,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近日,石榴街道东榴村低收入户朱德亮谈起自己的收入情况时,心情非常激动。
今年60多岁的朱德亮,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家庭非常困难。“我们村里多方协调,帮朱德亮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找了一份轻便的工作,月收入2000多元,年底有望脱贫。” 村党总支书记何方充满信心地说。
今年以来,石榴街道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瞄准低收入农户、经济薄弱村、片区整体帮扶“三大靶向”,千方百计加快富民步伐,务实高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靶向”扶贫低收入户。精准扶贫关键是精准识别帮扶对象,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全力以赴扶“真”贫。该街道通过开展“拉网式”摸底,结合新一轮建档立卡工作,集中半个月时间深入联系街道和村组,对全街道17个行政村开展入户蹲点和解剖式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摸清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和重点帮扶村的基本现状,为精准扶贫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在落实锁定帮扶对象时,该街道做到“公开化”评议。根据建档立卡识别标准,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组评议、街道审查、县级审定、公示公告”的工作步骤,科学精准识别低收入农户1436户共3533人,其中,五保户72户75人,低保户759户1668人,贫困户597户1770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因户施策、因人帮扶、精准滴灌。对有创业需求的农户,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帮助重点发展设施蔬菜、温氏养猪、草莓种植等特色主导产业,实行“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实施产业脱贫,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对有务工需求的农户,通过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平台,为800多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靶向”扶贫经济薄弱村。该街道选派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担任重点帮扶村“第一书记”,帮助经济薄弱村理清发展思路,实施脱贫项目。不断创新帮扶理念、帮扶模式,从项目、金融、技能、信息、劳务等方面入手,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对需要发展农业的经济薄弱村,安排农业、商务、经信委等部门党员干部包联;对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薄弱村,安排交通、水利等部门党员干部帮扶;对需要创业就业的,安排人社、金融等部门党员干部帮扶;对贫困学生家庭,安排教育部门党员干部帮扶。今年以来,该街道先后共完成投入2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0多个,帮建村级产业基础配套设施13处,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靶向”扶贫贫困片区。该街道将扶贫开发与片区整体开发相结合,侧重对西部相对落后的杨圩、姜庄、博望、蛤庄等村实施连片综合开发,先后投资400多万元用于发展观光农业、水晶加工业、豆制品加工业、境外劳务业、电商业等。通过各类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快贫困片区由经济和产业“洼地”向“高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