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 05月 22日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组工要闻
安峰山红色故事播撒红色火种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14-04-07 13:35:35
  坐落在县城西南约16公里处的安峰山烈士陵园,安息着在“安峰山事件”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陵园内密草繁花簇拥着高30.472米的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苍松翠柏掩映着错落有致的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4月2日,距离清明节还有3天时间,前来安峰山瞻仰的人们已络绎不绝。年逾99岁的老人孙玉树在孙子的陪同下,做着轮椅缓缓来到安峰山事件纪念塔。“爷爷一直没有忘记这里,前几天唠叨着想来这里看看。”今天一大早,孙立新便和媳妇带着年迈的爷爷赶到安峰山。“平时,爷爷常和我们讲,要牢记革命先辈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的牺牲,要有一颗赤子爱国的心。”
  走进安峰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大量的图片和实物使那段不平常的峥嵘岁月在眼前层层铺开。从事安峰山烈士陵园讲解近20年的单慧芹讲述道,1947年2月19日,北撤山东的淮海区、盐阜区、淮南区共计1800多名党员干部南返途经安峰山一带。 20日凌晨,国民党整编28师及地方反动武装5000多人对汇聚在此的共产党革命力量进行合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淮海区工会副会长王元兴等200余人在激战中牺牲,1000多人被俘虏,另有200人被俘后就义于徐州和沭城,成为震惊苏北与鲁南的安峰山事件。
  “安峰山合击之后,牺牲了好多干部,也有一部分干部躲藏在安峰山附近的马圩、许洪、郄庄等6个村庄的老百姓家中。”当时,国民党军队又如狼似虎地挨家挨户搜捕我党干部。富有革命传统的安峰山老区人民挺身而出,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有的把伤员藏在自家的山芋窖里,有的连夜躲过敌人的岗哨把干部送到较安全的村庄,有的老年人把青年干部认作自己的儿子、闺女,有的妇女把外地男干部认作自己的丈夫。” 据当时知情人估计,安峰山一带掩护营救的党员干部达三四百人,为淮海区各县保存了革命力量。“每次讲解,对于我都是心灵的一次净化。”单慧芹如是说。
  在纪念塔前的广场上,聚集2000多名师生,他们握紧拳头、大声宣誓。“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基础。”安峰中心小学校长周克杰谈起今天组织师生前来祭扫先烈的目的。从3月初,安峰山烈士陵园先后接待了30多批近5000多名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人群,祭奠先烈,追思那些为新中国成立、不畏牺牲的革命先烈们。
  在陵园的慰烈工程处,来自双店镇前双村71岁老人翟洪文,手捧鲜花,在父亲翟步行的烈士墓前,低头沉思、默默不语。“我会以父亲为镜,教育我的孩子要永远记住国大于家。”
  “当地群众发扬舍小我、保大我的精神,应该传承和实践。”在祭扫的“大军”中,来自公安战线上的一名年轻警官说,“从小,就听父亲讲过安峰山事件。我感觉心中有人民群众,群众心中才会有你。” “今天,我们面对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一定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来武装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来自水利战线上的一名祭扫者说。
  “安峰山英烈和当地群众们的伟大人生实践昭示我们,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前来安峰山瞻仰烈士陵园的党员干部们纷纷表示:“要坚定不移地走践行富强、民主、文明等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务实、包容、创新、开拓’的新时期东海精神,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为建设东海作出贡献。”
 
 
(《东海日报》,2014年4月4日,2版)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共产党员网        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省委组织部        江苏先锋        连云港市政府网        连云港党建网        东海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