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双店镇的做法虽然不是首创,但一年来的效果说明,只要我们像他们这样在转变作风上真抓实干,劲使基层,心系群众,为民解忧,就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春节过后,东海县双店镇入户走访调查,对党委驻村工作室运营一年多来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通过现场提问和实名登记的100名被调查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中,有93人为这种“把机关干部办公桌搬到村里来,将服务从机关前移至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的做法叫好,认为该做法值得推广。机关干部奔在基层,忙于一线,接了地气,缩短干群接触“最后一公里”。
不沉到农家 就写不出来日志
驻村工作室的好坏,群众最有发言权,对于每个亲力亲为的机关干部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今天是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我在村民宋彦光的引领下,来到了有着240户人家的后银墩自然村,只见村里除了4条主巷道,其余的都被村民随意堆放的草垛和碎石瓦片占用,有的农户干脆把巷道堵起来种植蔬菜。真的如同群众反映的那样,外村来收粮食、换煎饼的小贩进得来,找不到出口走不出村,这样的村庄环境该好好整治了……”双店镇建管所长、驻宋庄村干部翟勇一边翻看他的驻村日志,一边向笔者介绍。刚驻村那阵子,曾经为写不出日志内容犯愁过,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因为工作不深入,没有沉到农家。
镇党委为规范驻村干部的行为,不仅制定了驻村工作职责、测评制度、接待群众工作制度、接待群众流程等,还要求驻村干部每天骑车到村至少开展一次工作、每天进村按一次手指印、每一周走访5户群众、每天写一篇工作日记。每个周五,镇党委主要领导还要对驻村干部的日志进行检查评比,雷打不动,力戒工作“蜻蜓点水”、简单粗暴,日志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能有任何夸大和编造。说起驻村,每个机关干部都感觉压力不小。
不深入实际 就解不开矛盾疙瘩
昌梨村有个杨姓村民,与村里一户村民因为争一块空闲地建房有4年之久,两家人闹得不可开交,看似简单的矛盾疙瘩一直没有解开。前不久,双店镇武装部长、昌梨村驻村干部刘华国在驻村工作室得知了这件事,他入户调查,召集党员村民代表座谈和当事人见面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两家僵持已久的陈年疙瘩,由杨某赔偿邻居树木损失费而得到解决。
不为民办事 就不能赢得群众认可
过去,镇里也曾出现“机关干部下村无处办公,群众有事无处找人”的现象,村民经常为解决一些“鸡毛蒜皮”小事、矛盾纠纷,跑到镇上找信访、见领导,搞得机关干部忙于应付。“怎样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各类矛盾纠纷,把问题消化在村组、消灭在萌芽状态,成了党委一班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双店镇纪委书记徐允锡介绍说。在这种情况下,全镇15个行政村的驻村工作室应运而生,群众有“张家长、李家短”的大事小情,都会前来吐露心声,自驻村工作室设立以来,全镇群众信访案件大幅度下降,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对于群众反映的棘手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驻村工作室的干部则要及时上报镇党委政府,由领导班子每周召集公安、纪检、民政、国土、建管、城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会办,专门协调处理,切实做到件件有回声、事事有落实。
“作为乡镇领导干部不光要做大计划、完成大任务,还要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学会‘不因善小而不为’。因为基层群众的‘大’怨气往往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累积而成的。只有干好关系群众衣食住行的每一件‘小’事,才能‘垒土成高台’,办好‘大’事。”党委书记刘张华深有感触地说。
为有效避免驻村工作表面化、形式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实效,双店镇还在党纪、政纪方面对驻村工作室的干部作出明确约束,凡敷衍了事、应付群众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真正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俯下身子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如今,机关干部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六多六少”的喜人景象:主动下村的多了,蹲在机关的少了;进群众门的多了,进干部家的少了;给群众办实事的多了,只说不做的少了;办事雷厉风行的多了,拖拉推诿的少了;务实奉献的多了,敷衍了事的少了;群众夸的多了,群众怨的少了。机关干部也找到了发挥能力和特长的空间。
今年春节前后,北沟鲜切花产业园里的香水百合价格一个劲儿地暴涨,一扎鲜花就卖到八九十元。村民张华两个百合大棚毛收入达18万元,一下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打算再贷10万元扩大生产。驻村干部张林和村支书刘财权节后上班东奔西走,让张华和另外10户村民如愿以偿。
真心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几天前,北沟村对村民拖欠村里的花卉大棚土地租金进行清收。驻村干部在有线广播里一“吆喝”,就出现了村民排队缴纳的景象。“人心都是肉长的,俺能忘记驻村干部的好吗?”村民们都这样说。全村30多万元的花卉大棚土地租金,仅3天就自觉缴纳完毕。
(《连云港日报》,2014年2月21日,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