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店“驻村工作室”解决民生诉求
“以前办点事要去镇上,一趟两趟总是找不到人,有时还不知道由谁负责办理;现在好了,党委干部把办公桌搬到村里了,随到随办。”11月8日上午,该镇北沟村花农冯建志从镇党委“驻村工作室”走出来,手里拿着刚刚签好的花卉大棚续包合同,满心欢喜,一个劲称赞驻村干部把便民实事办到了家门口。
“逼出来”的“驻村工作室”
过去,该镇也曾出现“机关干部下村无处办公、群众有事无处找人”,村民为解决一些“鸡毛蒜皮”小事、矛盾纠纷跑到镇上找信访、见领导,搞得机关干部忙于应付的尴尬局面。
怎样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各类矛盾纠纷,把问题“消化”在村组、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成该镇党委一班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该镇党政领导顺应民生诉求,坚持走群众路线,尝试采取在村里设立机关干部“驻村工作室”的方式,将办公桌搬到村里,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就这样,全镇15个行政村的“驻村工作室”应运而生。
走进一间间粉刷一新的“驻村工作室”,笔者看到,桌椅、电脑等办公硬件齐全,工作职责、测评制度、接待群众工作制度、接待群众流程等有序上墙,室外墙面详细记录着“驻村工作室”干部简介,包括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照片和接待群众时间等。群众有“张家长、李家短”的大事小情,都会前来吐露心声。这里俨然成了老百姓身边的“行政服务超市”。
“硬起来”的机关工作作风
为避免这项工作表面化、形式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实效,该镇还在党纪、政纪方面对“驻村工作室”的干部作出明确约束,凡敷衍了事、应付群众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该镇组织委员张林介绍,每一名驻村干部必须严格落实镇党委的“三个一”工作制度:每天骑车到村至少开展一次工作、每一周走访3户群众、每天写一篇工作日记。驻村干部一有空就进农家、串大棚,既掌握了村情,也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
对于群众反映的棘手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驻村工作室”的机关干部则要及时上报镇党委政府,由领导班子每周召集公安、纪检、民政、国土、建管、城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会办”,专门协调处理,切实做到件件有回声、事事有落实,让群众满意,真正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好起来”的和谐环境
“我镇‘驻村工作室’的建立,让机关干部多了一份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镇党委书记刘张华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
如今,机关干部中出现了“六多六少”的喜人景象:主动下村的多了,蹲在机关的少了;进群众门的多了,进干部家的少了;给群众办实事的多了,只说不做的少了;办事雷厉风行的多了,拖拉推诿的少了;务实奉献的多了,敷衍了事的少了;群众夸的多了,群众怨的少了。机关干部也找到了自我发挥能力和特长的空间。”
前不久,镇武装部长、昌梨村驻村干部刘华国在“驻村工作室”,通过入户调查,召集党员村民代表座谈,“有空就朝当事人家里跑”,成功化解了一起因宅基地归属不清、两家僵持3年之久的矛盾纠纷,让双方当事人都很感激。
现在,就连过去热衷于凡事去镇里找书记镇长的“老上访”,也都主动到“驻村工作室”解决问题,把驻村干部当成了矛盾纠纷调处的“贴心人”。双店镇仅农村建房矛盾纠纷这一项,就依靠“驻村工作室”得到了有效遏制。据统计,全镇建房上访案件由去年同期的30余件下降至现在的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