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培训,很受欢迎,今天公司又有5人报了名”。日前,桃林镇各庄村农民工郝庆利的脸上洋溢着欢笑。郝庆利的喜悦来源于县扶贫办在其打工的公司办起的免费技能培训班。
今年初,我县扶贫办组织专人就技能培训效果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研,在调研中发现,过去采取的到镇、去县的集中培训模式给受培训的农民工既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又耽误了他们务工创收的时间。“像我这样的外出务工人员,去年在镇里参加一期电焊培训班,刚培训10天时间,因上海公司业务忙,不得已提前回公司上班,待1个月后再回来参加培训,培训班已结束计划的培训课程,只好参加下一个培训班。三番五次这样,前后累计参加3个培训班,才学完全部课程。不但电焊技术没有学好,也少挣不少务工收入。”提起过去的扶贫培训,桃林镇桃北村赵大军感慨地说。
为改变这一状况,今年我县创新培训模式,首创校企联动进厂开班,提出将技能培训送到务工“一线”去,到务工人员的公司开办教学,解决农民工技能培训与务工创收的矛盾,方便群众在务工地就近参加培训,这一设想得到了“一线”农民工的认可。据县扶贫办主任孙海波介绍,“在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公司办班,不但解决建档立卡低收入劳动力的“工学矛盾”,还解决了培训学员的就业问题。”为此,县扶贫办与连云港海陵技校联手,对我县周边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省市,依据就业工种、劳动力分布、年龄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先确定培训工种、培训人数、办班地点,再开班教学,确保做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
今年6月,县扶贫办通过与海陵技校合作,对我县在上海市的务工人员的分布、工种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在上海市闵行区莘庄拆车有限公司举办气保焊专业培训班,利用工余时间开展培训,共计参培务工人员50余名。为实现在上海市各区务工的东海县籍农民工都能接受培训,县扶贫办及时和安监、财政等部门进行多次沟通,深入到工厂、公司,对在上海市务工的东海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劳动力进行摸底排查,宣传培训模式,确立培训点。同时,海陵技校还调用100多台电焊教学设备,派遣6名技术教学骨干进厂、进公司任教。自“校企挂钩”式培训班开设到公司后,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积极性非常高。1个月来,上海市闵行区培训点已有来自周边杨浦区等4个区的110名农民工接受为期6个月的免费技能培训。
据了解,县扶贫办还准备在上海市再开设3个培训点,争取年底培训在上海市的东海县籍务工人员8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