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在方式上更加贴近群众、在效果上更加注重实效,一改以往容易出现的走走过场、流于形式的倾向?根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征求到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办法》,对省领导改进调查研究等提出明确要求。
《办法》规定,省级领导同志每年到基层调查研究不少于1个月,其中省委常委、副省长不少于2个月。省级领导同志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重点,结合分管工作,制定年度调研计划并对照执行。
调研方式的改进直接关系到调研成效。《办法》明确,要根据决策前专题调研、决策后推进落实、解决某一问题等不同调研目的,合理确定调研方式,侧重安排与调研主题相关的人员座谈讨论,零距离接触群众和基层干部,鼓励大家讲真话、讲心里话,把问题了解清楚、研究透彻。调查研究应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为主,不作一般性工作指示。各调研点不要事先布置,不要专门制作展示牌,更不能弄虚作假。《办法》特别提出,要根据调研实际情况,提倡开展不打招呼、不层层陪同、不带记者、不走规定路线、一竿子插到底的随机性调研,领导干部每年开展的调研活动中要有一定比例的随机性调研。
调查研究要强化问题导向,这是《办法》内容的又一重点。《办法》要求,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实事求是安排调研内容。调研既要看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和单位,更要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和单位。坚决纠正应付式、例行公事式调研,力戒走形式、走过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涉及政策层面的要带回来认真研究,并及时将结果对群众进行反馈。
2011年以来,我省开展了“三解三促”活动,如何使其常态化、制度化?《办法》要求在活动中要做好走访、座谈、接访等常规动作,同时带着问题沉下去“解剖麻雀”,由点到面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把“三解三促”所驻的点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通过回访,了解基层和群众新的诉求,抓好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推动“三解三促”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解读:与群众“零距离” 到一线解难题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了解掌握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常见的工作方法。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有的调研也成了应付式、例行公事式,出现了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根据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提出的意见,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办法》,虽只有千余字篇幅,但从8个具体的方面对领导干部改进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
倡导随机调研,深入了解情况
【现象】有的调研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往往“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
“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对改进调查研究都有明确要求,其中省委《十项规定》中有5条涉及调查研究。”牵头起草《办法》的省委办公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在这次制定的《办法》,既是即知即改,也是对已有规定内容的拓展、创新和细化,主要是为了解决调查研究不深不透、问题导向不够突出、听取基层群众意见不够直接充分等突出问题。
摄像机一扛,闪光灯一闪,群众说话就有了顾虑,自然流露的东西就少了;有的领导下来调研层层陪同,活动安排都是“程式化”的;有的基层直接就反映自己成了“被调研”……如何才能听到真话、心里话?省委提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打招呼、不层层陪同、不带记者、不走规定路线、一竿子插到底的随机性调研。前不久,省委书记罗志军下乡调研,在泗洪界集镇一块稻田边看到有村民在劳动,临时下车与大家拉家常。这种方式,老百姓感到亲近,反映问题没有顾忌,敢于讲出真话。“书记耐心地听我们讲情况,没有作太多指示,但不时掰着指头,把问题记到了心里。”村民李伏龙说。
领导轻车简从搞调研,普通群众和基层企业叫好,基层干部却得绷紧了“弦”。“对老百姓提出的问题要正确对待。”省委办公厅负责同志表示,随机性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诉求,不会因为一些问题的出现而简单否定地方的工作,有问题的立即改,群众反映情况有出入的就做好政策宣传、解疑释惑,让基层干部对上级领导的“随机性调研”放下包袱。
突出问题导向,重在为民解忧
【现象】听汇报“成绩很好”,看展板“信心倍增”,宏观数字掩盖微观问题,“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了解不到基层真实情况,听不到群众真心话。
“不把准群众的脉搏,不清楚群众的期盼,怎能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强化问题导向,真正把问题研究透彻,把群众诉求了解清楚,应该成为调查研究的主要任务。”省委办公厅负责同志表示,要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既到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和单位了解情况,更要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和单位啃“硬骨头”。
有人曾举例说,领导来调研,我们意见提了一大堆,可事情说过也就过去了,什么问题也没得到解决。为此,《办法》特别强调,调查研究要关注群众反映的层面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并且实打实地解决问题。强调调研效果,注重研究解决问题,是这个《办法》的一大特点。
8月8日,李学勇省长到我省最西北的徐州丰县走访调研,在欢口镇中学的教室与10位乡村教师、学生家长围成一圈,促膝交流。“教师编制、师资培训、硬件建设,大家讲完问题后省长反过来问我们,还有哪些不足,怎么解决最好,为基层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丰县初中教师王平说。
坚持问题导向,搞经济工作的同志眼睛不能只盯苏南,要多到苏北薄弱地区跑跑。8月份,省经信委安排7个调研组深入省委、省政府确定的6个扶贫开发片区,走访了全部14个县(区)58个乡镇,摸清乡镇工业区及产业、企业等情况,问题梳理后,正在从资金扶持、项目引进、平台载体建设、南北挂钩产业转移等方面制定帮扶政策。
开展回访联系,强调制度执行
【现象】有的调研蜻蜓点水,过几天就忘了;有的例行公事,与群众的感情就淡了。基层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了吗?新的诉求和意见及时掌握了吗?
2011年以来,我省每年都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确实促进了调查研究方式的变革,回归到调研的本质。但是,很多领导干部在“三解三促”中做得不错,日常调研中却按照原有模式进行。
推动“三解三促”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办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的时间:省级领导同志每年到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1个月,省委常委、副省长不少于两个月,其中要安排5-7天驻点调研。
“到基层调研,关键要带着问题沉下去‘解剖麻雀’,由点带面思考提出解决普遍性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省委办公厅负责同志强调,驻点调研不是“一锤子买卖”,要经常回访联系,交朋友、结亲戚,掌握老百姓的新诉求。
每个驻扎调研的点就是观察全省基层发展的一扇窗。省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汇总梳理活动中收集到的问题,向省委、省政府提出需要从政策上研究解决的层面性问题,真正实现身子沉下去、问题找上来、及时能解决。
“不仅仅是回访制度,《办法》对提高制度执行力专门单列一条,要求领导干部带头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格自律、模范遵守,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省委办公厅负责同志表示,强调制度的执行,是确保调研取得实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