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 05月 22日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周边经验
河北赤城: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13-10-07 16:12:30

北京向北180公里,就是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虽与首都接壤,长期以来却难以甩下贫困的包袱。

  “住旧房、没新娘、种棒棒、晒太阳”的生活,粮食基本靠天收,灾年只能靠救济,赤城人的致富梦想似乎遥不可及。直到2011年,赤城只有4个乡高于人均收入2300元的新贫困线标准。

  然而,就在2012年一年间,赤城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470元,达到3450元,增长74.2%,成为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赤城扶贫攻坚秘诀何在?

  国庆前夕,记者来到赤城。站在雕鹗镇黎家堡村口,由西向东是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

  “这600个春秋棚,是采用村民土地入股和村集体设施入股的方式建起来的,我们村现在大部分农民都变股东了!”黎家堡村党支部书记陈桂禄说,流转土地的村民到新建的大棚打工,每月有稳定的工资保障。在此基础上,村委会又办了“青林蔬菜种植合作社”,统一管理,种植彩椒、西红柿等蔬菜。

  正在大棚里忙碌的黎树花告诉记者:“以前我们都是自己种玉米,一年到头收入不到5000元。蔬菜大棚建起来后,每亩地每年有500元的租金,在合作社打工每月收入1900元,一年干8个月,去年挣了一万多块钱。”

  赤城沸石、赤铁、磁铁矿藏丰富,畜牧业也曾是其支柱产业,占很多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但由于地处北京上风上水,对资源开发实行了限制政策,不仅可能污染水源的项目都被砍掉,封山禁牧后传统的畜牧养殖也被舍弃。赤城县副县长张志刚认为,正是在这种看似“山穷水尽”中发生的思路转变,让赤城“柳暗花明”。

  “青山绿水可以换来金山银山,生态和发展可以双赢。”2011年起,赤城调整思路,充分利用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和规模养殖业,农民以土地、村集体以水电等设施入股,农民享受工资加分红,成为产业工人。同时,发展特色种养、生态旅游和劳务经济,延伸产业链。今年以来,赤城新增蔬菜产业带动4.4万人人均纯增收319元,新增设施养殖带动5.8万人人均纯增收229元。

  “以前每年扶贫款投入不少,但都像撒胡椒面一样,每人分摊到手几十元钱,根本无法脱贫。扶贫攻坚,政府引导必须更加灵活、有力。”张志刚说。

  赤城对新建的设施蔬菜项目进行补贴,并引进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企业和农户与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逐渐形成了扶贫开发“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的五位一体模式,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也破除了以往靠扶贫部门“单打独斗”的旧机制,形成了合力。2012年,赤城累计投入资金14.4亿元,使3.8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占总贫困人口36%10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行走在赤城乡村,天朗气清,风景如画,成片蔬菜长势正旺,修道路、建大棚……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正热火朝天地展开。

                                        (《 人民日报 20131005   03 版)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共产党员网        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省委组织部        江苏先锋        连云港市政府网        连云港党建网        东海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