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 05月 22日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周边经验
河北省黄骅市李子札村富起来后不搞攀比、不讲排场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13-09-22 08:48:54

富裕村吹拂文明风

512户村民,62家企业,年纳税1100万元,河北省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是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可在这个村子里,办丧事最多花费6700元,最少3600元,与周边村庄动辄几万元的花费相比,无异于一个“奇迹”。

  厚养薄葬,树立文明风气

  “现在很多农村的葬礼都时兴大操大办,不仅办宴席,还要请歌舞演出,算下来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李子札村村支书刘书德说,李子札村的厚养薄葬坚持了30余年,要归功于历任村班子的坚持。在很多村,红白理事会就像是“挂在墙上的组织”,但在李子札村,却是实实在在的团队。这个团队有两个“一把手”,一个是大总理,由村支部书记担任,主要负责红白理事会的监督、指导、管理;一个是理事长,由村上威望高、群众信得过、办事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人担任,主要负责红白理事会具体事务,理事会的成员都有一定的特长,而且分工明确:账房、厨师、餐厅、乐队……各负其责。

  按照李子札村的规定,灵棚及用具均是统一由红白理事会提供的固定公用物品;流水席面是当地的“八大碗”,每桌不超30元;不设供品、不穿重孝,不买棺材,不请商业演出、不设纸扎、不上烟酒、不收礼品;红白理事会不收取任何费用,所有账目钱款事后全部交办事户主。在村南,有供存放骨灰盒的祠堂,祠堂东面则是村里的公共墓地,这里的墓穴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按姓氏划分。

  在李子札办丧事,无论贫富都必须按照这样的标准,村干部更是要以身作则。“按相同标准办白事,消除了攀比心理,融洽了人际关系,”老支书孙连堂说, “我们村的人情味格外浓厚,村民自发组织了互助会,每当有老人去世,入会车辆免费为红白理事会服务,送葬时的车队能从村里排到墓地,葬礼虽然简省,却是隆重体面的。” 

  村民李桂芹公公过世后,因为老人年过百岁,按农村的说法是“喜丧”了,作为儿媳的李桂芹就想把老人家的丧事操办得热闹点儿。她连续跑了三次村委会,想让支部书记、村主任开“绿灯”,都被婉言拒绝,最后还是按规定办的。就是这位李桂芹,今年在外村拾到了4000元钱,想尽办法交还给失主,她说:“通过我公公的白事,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得活个踏实本分,不该乱花的钱不能花,不该得的钱也不能留啊!”

  在李子札村,“薄葬”的推行让村民们认识到,让老人生前享福才是真正的孝道,从而带动了“厚养”,人们比的不是吃穿用,而是比着孝敬老人,现在村里老人们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儿孙、儿媳多么孝顺,买了什么衣服、做的什么吃的。

  广场文化,丰富农民生活

  夜晚来临,李子札村文化广场上热闹起来,东边锣鼓齐鸣,老人们在扭大秧歌;西边乐曲动感,年轻人跳起现代舞;南边孩子们打篮球、做游戏;北边广场舞步调一致,舞步翩翩,吸引得周围站满了人。

  刚从舞场上走下来的村民徐晶华一边抹着额头的汗水,一边高兴地说:“我们这里每天都是这么热闹,连邻村的婶子大娘都过来跳舞。”

  位于村委会门前的文化广场,大约有600平方米,地上铺的是沥青面,四角各矗立着1个中国结造型的彩灯,变幻出五彩的灯光,场地周边上安装着健身器材、篮球架、石桌石凳、射灯、音响、投影,面积虽不太大,文化功能却是一应俱全。

  “我们村每年都要组织2次晚会,现在村上有电声乐队、秧歌队、锣鼓队,光舞蹈队就有6支,在今年举办的黄骅市首届农村广场舞大赛上,我们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村主任张志清指着挂在村委会墙上的锦旗颇为得意。

  经济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不再仅仅考虑赚钱,他们对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有着强烈需求。李子札村“两委”因势利导,设立了文化广场。有了这个舞台,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既锻炼了身体,又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激发了村民美化生活、建设和谐家园的热情。

  张志清说:“村民们到广场上扭扭秧歌、敲敲锣鼓,连以前有矛盾见面不说话的邻居,通过文艺活动,心中的疙瘩都解开了。村民自编节目,我的一个嫂子,今年都60多岁了,也没上过几年学,竟然写了一段‘三句半’《夸夸李子札》,你想这文化广场的作用有多大啊!

                              (《 人民日报 20130922   10 版)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共产党员网        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省委组织部        江苏先锋        连云港市政府网        连云港党建网        东海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