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淮安最难管的地方,0.75平方公里密布人口7266人,是典型的“三多两密集”地区,工商户多、经营网点多、流动人口多、居民密集、市场密集,人称淮安“上海滩”。这里又是淮安管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平均每月就有一支外地参观、考察队来此取经。
“把一个诉求多样、情况复杂的社区变成干群关系密切、社区居民和谐的社区,你们是怎么做到的?”面对各地取经者不约而同抛出的同一个问题,淮安市清河区上海路社区党委书记梅小林告诉记者,社区地处市中心,老生活大院多,退下来的老干部、老党员也多。社区党委借力出力,前几年面向社区招募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定名为“党员奉献岗”。开始担心没人报名,结果不但本社区的党员来了,连周围社区的一些老党员也赶来了。如今的80多个党员奉献岗上,既有淮阴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也有教师、商户和社区内的老党员。这些人个个都有特长:社区老党员刘秉璐是从学校退休的,他挑起了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担子;陈金灿是一位商户,认识的老板多,社区帮穷扶弱的事基本都是他出面;田忠富,曾经在媒体工作,为社区活动录制影视资料、刻录光盘一分钱不收。“别的社区因为找不到人、凑不拢钱,一年难得搞两次活动;我们社区一年十几个节点,一个节点聚一次、乐一下,全靠这些无薪也来‘坐班’的党员!”在社区里,党员唱主角、挑大梁、树形象,以点带面,拉近了党员与社区群众的距离,社区各项工作有声有色。
69岁的国家特级理发师毛峰老师傅,紧挨着社区服务中心开了间“爱心理发室”,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理发服务,家庭困难的居民也一律免单。用他的话说,“来社区办完事,顺便剪个发、刮个脸再回去,清清爽爽,多好!”
“毛师傅是社区出现的第一个便民服务岗,他的爱心理发室一成立,这两年社区争先恐后地成立了二三十个便民服务岗,全是自发成立的。”梅小林介绍说,如果说党员奉献岗是党员带着干,那么便民服务岗就是居民比着干了。
比如,利苑小区的程泽君老人,义务为社区出板报,成了“街道报纸”的总编辑。来到他的板报前,老人正在做版面,一盒彩色粉笔、一块抹布、一把直尺,是他的全部家当,坚持每周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国内外大事和实用的便民信息传递给每户居民。
除了党员奉献岗、便民服务岗,上海路社区还有许多独特之处:小巷讲坛、阳光心灵工作室、青少年拓展训练营、居民梦想舞台等。每季度一期的居民梦想舞台和一年一度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新春汇演”,因为坚持多年而形成了品牌,成为社区居民每季、每年的一盼。一到节点,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忙着排节目,都盼着自家节目能上去露露脸,比看春晚还来劲。通过搭建这些平台,社区居民遇事有人帮,生活中碰到坎坎坷坷心里有了底;社区党委服务了民生,凝聚了民心,扎下了坚实的群众之根。如今的上海路社区虽处喧闹的“上海滩”却人心思进,成为全省和谐社区、平安家庭建设示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