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乡约’联动调解工作法实施以来,全镇信访案件下降了30%,结案率达到92%,未发生一起去市上省进京集访和非访现象,为地方的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近日,在全市社会管理三级平台建设现场会上,白塔埠镇镇长孙振强就“友好乡约”联动调解工作法实施一年来的成果进行总结。
“友好乡约”有这么大的威力吗?笔者带着疑问走进该镇信访办,试图寻找破题的答案。“这个工作法,是我们在处理信访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分管信访稳定的镇政法委员向笔者介绍。拥有17个行政村6万多人口的白塔埠镇,距离市区17公里、离县城15公里,便利的交通优势,使这里商贾云集。因此,群众思想较为活跃,法律维权意识强烈。诸多因素的叠加,使该镇每年信访量居高不下,加之居民意外死亡事件每年发生多起,一度时间内,群众的上访、闹访、集访、非访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该镇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美誉度。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从自身找原因,党委政府多次安排专人走村串户,深入了解民情民怨,并进行剖析。”政法委员坦言,“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的‘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给了我们灵感,在全镇范围内创新推出‘友好乡约’联动调解工作法,紧紧扭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为此,去年7月份,该镇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司法、行政、人民等单一部门进行调解的模式,“升级”到多部门联动调解的方法,并从坐落在镇区的法庭、派出所、驻镇检察室、法律服务所等20个机关单位中,选聘一批业务精通、办事公正、为人正直的同志作为相关部门专职调解员。同时,又从社会上聘请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士作为专职的“乡情”调解员,并随专职调解员一同进入《“友好乡约” 联动调解人才库》。针对一些复杂的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该镇即启用“友好乡约”联动调解工作法。
去年,该镇一农民意外触电死亡,其亲属便集中到镇供电所进行一连数日的闹访。面对复杂情况,该镇迅速启动“友好乡约”联动调解工作模式,组织公安、供电、司法等部门联合行动,指定调解人才库人员前去调查取证,经分析研判,提出初步调解方案。双方当事人随后针对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辩护,参与调解人员发表意见并进行民主表决。由法官和法律工作者就当事人意见从法理方面进行剖析,相关涉及部门人员就政策方面对初步调解方案给予解答,社会人士就情理方面给出意见,最后形成决议,并根据决议制定出人民调解协议书,经司法确认后,双方履行协议。当事双方均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通过实施‘友好乡约’联动调解工作法,这件在当地轰动一时的事件在短短四天便得以妥善解决,有效遏制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参与此次调解的镇派出所所长李振山说出自己的体会,“这样的调解模式,不仅使双方当事人都能在公平公正、依法依理、自由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友好协商,而且很符合乡情民意,同时能很好地体现出政府的时效性服务,维护地方稳定。”
“联合调解工作法,就是使重大、棘手的信访问题,通过部门联动实现1+1>2的效应,将容易引发非访、集访、闹访的事件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高效解决。”镇党委书记周兴干如是说,“调解的过程也是对群众进行普法的过程,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和谐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来源《东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