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庄镇坚持问题导向、立行立改,通过创新载体,率先实施农村工作网格化管理,探索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转变农村党员干部作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取得明显成效。
搭建一个网格,解决服务覆盖面不全问题,实现农村工作“一网情深”。将所有村连成由“驻村领导、包村干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党小组组长、村民小组长-优秀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信息沟通网格。结合农村信用体系信息建设工作,对各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负债情况及信用记录等详细资料进行采集、分类和登记,实行“一户一档”,分级建立台账,为全镇8245户农户建立电子档案。同时,对各村工作梳理整合归类,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实现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党组织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户。
培育三支队伍,解决服务意识和能力不强问题,实现为民服务“一呼即应”。重点培育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党员志愿者三支队伍,提升基层干部和优秀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分类培训服务队伍,加强群众工作法、信访工作法培训指导,明确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党员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这三支队伍充实了农村服务团队,既有效解决了“空心村”的社会管理难题,又为基层公务员、大学生村官、农村党员、优秀青年提供了服务群众、提升能力的平台。
落实一项责任,解决乡镇工作部门化、机关化问题,实现包村工作“一包到底”。转变乡镇工作方式,落实乡镇干部驻村责任,变“联村”为“包村”,变“坐等上门”为“主动问需”,建立“对上分工与对下统筹”相结合的驻村工作新机制。镇领导班子成员树立包村工作“一把手”理念,对包村所有网格内经济社会发展事务负总责,对上负责安排落实上级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对下负责包服务群众的各项事务。成立驻村工作室,镇领导班子和驻村干部每个工作日下村不少于两小时,真正下沉到基层群众中去,组织带领大学生村官、农村党员、优秀青年,全面协调解决网格内一切事务,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服务。
健全四项机制,解决服务效率不高问题,实现解决问题“一诺千金”。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有诺在先、有诺必行。畅通民意收集机制,将收集的群众诉求和苗头性矛盾纠纷通过“农户—村民小组—村党组织—镇党委”的模式,及时上传。畅通民意处理机制,镇党委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分析总结信息摸排情况,研究处置方案,确定责任人包案解决。畅通民意反馈机制,一般性诉求当场反馈,较为复杂的诉求15个工作日内反馈,重大疑难性问题30个工作日内反馈。畅通工作督办机制,对网格运行进行跟踪督查,并将结果作为村干部的年终考核依据之一。通过畅通民意收集、处理、反馈和督办机制,形成“半小时”便民服务圈,走访群众2430户,收集民情民意340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89个,成功化解了涉及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等问题100余件。